貝塔斯曼品牌介紹
貝塔斯曼是貝塔斯曼品牌專區的品牌。
貝塔斯曼集團(Bertelsmann AG)
德國貝塔斯曼集團創建于1835年,已有160多年的歷史,現已發展成為全球性的傳媒集團。目前,在全球58個國家,貝塔斯曼集團擁有300多家下屬公司, 82,162名雇員(至2001年6月30日截止),業務內容涵蓋信息、教育、娛樂, 2000/2001財年,貝塔斯曼總收益比上一年的165億歐元增加了21%,達到200億歐元;其2000/2001財政年度在支付利息、稅款及償還分期債務前的盈利達到31.6億歐元,比上年的17.7億歐元增加了79%,凈利潤增長了44%,達到9.68億歐元。其收入狀況按按業務分: RTL集團占20%,藍登書屋(Random House)占10%,貝塔斯曼音樂娛樂集團(BMG)占18%,古納亞爾(Gruner + Jahr)占15%,貝塔斯曼斯普林格(Bertelsmann Springer)占4%,(貝塔斯曼斯普林格在2003年被英國的投資集團Cinven和Candover收購)阿瓦多集團(Arvato)占15%,貝塔斯曼直接集團(DirectGroup Bertelsmann)占18%; 收入狀況按按區域分: 美國占31%,德國占31%,除德國以外的歐洲地區占31%,其它國家占 7%。
貝塔斯曼是一個非上市(non-listed stock)公司,目前,the Bertelsmann Foundation(貝塔斯曼基金會)持有57.6%的股份, the Mohn family(莫恩家族)持有17.3 %的股份, Groupe Bruxelles Lambert持有 25.1 %,【其中 0.1 %為非決策( non-voting shares)股份】。貝塔斯曼的董事會人員構成為:Thomas Middelhoff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Arnold Bahlmann (貝塔斯曼基金), Klaus Eierhoff (貝塔斯曼直接集團), Bernd Kundrun (古納亞爾), Siegfried Luther (首席財務執行官), Peter Olson (藍登書屋), Rolf Schmidt-Holtz (貝塔斯曼音樂娛樂集團 / 內容), Gunther Thielen (阿瓦多集團)。
貝塔斯曼制作媒體內容、提供媒體服務并銷售媒體產品。我們的內容來自歐洲最大的電視廣播集團——RTL 集團;全球最大的圖書出版集團——蘭登書屋;歐洲最大的雜志出版公司——古納雅爾;BMG(貝塔斯曼音樂集團),包括Sony BMG音樂娛樂和BMG音樂發行公司。歐唯特提供媒體服務,而貝塔斯曼直接集團通過俱樂部和在線業務銷售媒體產品和服務,在全球市場中遙遙領先。
貝塔斯曼企業責任
貝塔斯曼的企業責任
貝塔斯曼企業精神是在公司章程的基礎上制定的,它體現了貝塔斯曼全體員工、管理人員和股東的目標及基本價值觀。我們的管理人員有責任將此加以推廣,并以身作則。貝塔斯曼企業精神反映了全體成員當前的一致意愿,也必將在實踐中得到評估、修正和改進。
我們的使命
貝塔斯曼作為一家國際傳媒集團,通過提供信息、娛樂和媒體服務,來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立志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努力成為同行業中的佼佼者,并實現相應的資本回報以確保業務的可持續增長。我們的業務重點是內容創新和客戶關系。我們也著力為員工創造公正、積極的工作環境,并致力于公司的持續發展。
我們的核心價值觀
*伙伴關系
貝塔斯曼企業文化的基礎建立于員工和企業間互利互惠的伙伴關系上。那些主動積極并認同企業價值觀的員工是貝塔斯曼保證質量、效率、創造力、和發展的動力。伙伴關系的特點是相互信任、尊重和授權,給于員工充分的自主權以發揮所長,員工能夠獲得全面的信息,參與決策并且共享公司成功的喜悅。我們致力于員工的職業發展,并謀求長期的工作機會。
*企業家精神
分權經營的原則是貝塔斯曼管理指導思想的核心。它使得員工能夠靈活地開展工作,負有責任感,創造高效率并自主地經營業務。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管理人員來經營貝塔斯曼的各個業務:他們享有充分的獨立性,并對其公司的業績全權負責。我們各個業務的領導者不僅關心其所在公司的利益,同時有義務兼顧集團的整體利益。
*創作自由
我們為在所有我們業務領域內的藝術家、作家等有創作天賦的人士創建一個人才家園。幫助他們在創作與商業方面取得雙重成功。在全球范圍內我們致力于保護知識產權,提倡藝術自由和思想自由、維護民主與-、尊重傳統和文化價值。因此,我們宣傳的內容反映了相當廣泛的觀點和意見。從客戶的需求和利益出發,不斷改進和創新是我們在媒體服務和內容領域取得成功的基石。
*社會義務
貝塔斯曼管理公司(Bertelsmann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BVG)掌握著絕大多數的投票權,這保證了貝塔斯曼作為公司實體的獨立性和業務的持續發展。我們的股東認為財產的擁有權附帶著對社會的義務。他們堅信,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的合法性來源于其對社會作出的寶貴貢獻。
我們希望所有貝塔斯曼的員工、管理人員和股東致力于公司使命與核心價值觀的實現。
貝塔斯曼大事記
貝塔斯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上半葉。到了20世紀中葉,萊恩哈德·摩恩為公司演變成一個現代國際傳媒集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發展歷程回顧了貝塔斯曼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1835-1850 卡爾·貝塔斯曼
1835年7月1日,印刷商卡爾·貝塔斯曼(1791-1850)在德國居特斯洛創建了以本人命名的圖書印刷公司C. Bertelsmann Verlag。貝塔斯曼的第一本暢銷書Theomele(《圣歌》)是一本基督教圣歌和贊美詩集。卡爾·貝塔斯曼以出版公司為武器,支持Minden- Ravensberg的新教徒覺醒運動,特別是與他密切合作的運動主要倡導者Johann Heinrich Volkening。此外,他還出版了普教圖書和兩份報紙,其中"Evangelisches Monatsblatt für Westfalen"(《威斯特伐利亞新教徒月刊》)成為了Minden-Ravensberg覺醒運動中最重要的期刊。這份期刊一直出版到1929年。
從一開始,卡爾·貝塔斯曼便理所當然地非常關注社會參與:身為居特斯洛教會會長和市政委員的卡爾·貝塔斯曼在社會活動中非常活躍,他組織公社福利事業,并捐助成立了Evangelisch-Stiftisches高級中學(當地的新教徒中學)。
1850-1887海因里希·貝塔斯曼領導下的出版社
海因里希·貝塔斯曼(1827年-1887年)追隨父親在企業和宗教/政治方面的理想。從19世紀中葉的14名員工開始,貝塔斯曼的員工數量迅速增長到60名。隨著公司吸納其它出版商和出版領域——從單一的神學開始擴展到了小說、哲學和教育學,公司的出版項目也穩步壯大。作為保守派 "Volksblatt für Minden-Ravensberg"(1859年,三年后更名為"Konservativer Volksfreund")的創始人之一,海因里希·貝塔斯曼(他本人也在其中發表了一些署名文章和社論)對東威斯特伐利亞地區產生了重大的政治影響。由于出版業務的擴張,遷址已勢在必行。
1887-1921喬漢納·摩恩的領導和神學主題的回歸
1881年,來自于萊茵蘭德的牧師之子喬漢納·摩恩(1856-1930)與海因里希唯一健在的后代弗里德里克·貝塔斯曼(1859-1946)結婚。摩恩在貝塔斯曼接受過出版商培訓,并在岳父過世后接掌出版業務。在他的領導下,實用神學著作再度成為重要部分。他是新教徒傳教運動的積極成員,他資助傳教雜志和叢書,確立了出版社作為著名傳教出版商的地位。當時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中等規模的企業,并繼續發展。1910年,員工人數達到80人——而當時居特斯洛的人口總數不過18,000人。喬漢納·摩恩還擔任了一系列職務,也是許多組織的會員:在其眾多社會身份中,他還是市議員、長老、首席長老、 Evangelisch-Stiftisches高級中學校董、多個傳教協會的主席,以及新教徒書商協會管理委員會的委員。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他而言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他的經歷的重壓下",他的兒子兼繼承人海因里希后來寫道,他喪失了自己的力量。1921年,喬漢納·摩恩移交了出版業務。
1868年,公司離開Kirchplatz的原址,遷往Bahnhofsstrabe(后來的Eickhoffstrabe)。世紀之交時,新址建筑中增添了一間印刷車間。1976年以前,這里一直是公司的總部。和父親卡爾一樣,海因里希·貝塔斯曼也投身于許多城市的宗教事業和社會組織。他還于 1887年建立了第一個公司養老金和殘疾人基金。
1921-1930
*海因里希和出版社的現代化
海因里希·摩恩(1885-1955)成為這個家族企業的-代表。1921年他接掌帥印的時候,出版社擁有84名員工,年收入700,000 馬克。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軍官,他為公司的銷售、會計和生產成本計算建立了新的基礎,重新構建了出版項目,使出版社走上了現代化的軌道。公司的發行活動是基于與新教徒協會和組織的密切合作——在此期間,他創立了小說項目活動的先例,小說項目后來得到了堅持,并煥發出了巨大的經濟活力。雖然20世紀20年代的通貨膨脹帶來了巨額損失,摩恩仍然在20年代結束前設法在日益艱難的情況下鞏固了神學出版業務。即便是在世界性的大蕭條期間,傳教士約翰尼斯 ·佐力克的雜志仍然具有高額發行量,為確保出版社的生存屢建奇功:期刊Fur unsere Kinder(《為了我們的孩子》),Fur alte Augen(《為了老人的眼睛》)以及小冊子"Acht Seiten Freude zu bereiten"(《給予快樂的八頁》)旨在教堂活動時散發,它們的讀者共達數百萬人。
*小說的基礎
出版社的神學傳統構成了小說部門的基礎,并在之后就走上蓬勃擴張的道路。"Der Christliche Erzahler"(《基督教解說》)雜志于1927年首次出版,這標志著出版社開始進入目標群體的“述事文學",但它的焦點仍然投向了教區活動和信仰文學。同年,海因里希·摩恩的親密同事弗里茨·威克斯福斯(Fritz Wixforth)出任銷售總監,他建議建立一個小規模的小說部門。但是,雖然Der Christliche Erzahler和幾本小說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數年之后小說才實現了深入廣大讀者的突破。
*新的銷售戰略
弗里茨·威克斯福斯始終勤勉如一地倡導現代銷售和廣告方法。現在,由于引進了巨大的彩色海報和特殊櫥窗排列,小說部分的銷售已獲得了更多的注意。以后又增加了"Neuigkeitspakete"(新奇包)——盒裝小說和贈品——它更引起了顧客的注意。到1934年,小說部門開始盈利。通往廣大讀者的大門終于打開了。
1930-1940
*貝塔斯曼與第三帝國
為了迎合廣大讀者的口味,出版社不斷擴大古典文學和大眾小說的范圍,其中包括了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甚至反猶太主義的內容。影響廣泛的"民族主義"詩人兼主管納粹文學的-威爾·威斯普在啟動這一市場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于1932年成為簽約作者。1934年,隨著戰爭經歷書籍的出版,商業效益迅速上升。這些書籍以自傳體的方式紀錄了自由軍團(志愿軍部隊)中前線德國戰士的經歷和同志感情。對于出版社而言,這些武裝部隊書籍的利潤特別優厚。 1939年以前,這些書籍發揮了為前線戰士提供文學作品,幫助他們驅散心頭縈繞的戰爭恐懼的作用。"完美世界"的設想和古典文學和民族——國家主義的信息一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戰爭爆發前,公司員工總數達到了最高的400人。貝塔斯曼公司成為了國防軍的最大書籍供應商,并在遍及歐洲的各個地點印刷自己的產品。出版社把自己保守的基督教傳統與國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結合起來,融入了自己的項目和企業文化中。出版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與國家社會主義體制的經濟和意識形態的聯盟。
*第三帝國中的神學
海因里希·摩恩與認信教會(Bekennende Kirche)聯合,繼續進行利潤微薄的神學項目。但這一領域也存在與國家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聯系,如著名的神學家保羅·亞瑟斯(Paul Althaus)這樣的作家。憑借1934年推出的"Volksmissionarische Hefte"系列,摩恩延續了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大眾傳教運動,并使之在30年代繼續代表出版社的形象。1939年,由于官方的調整,出版社的神學部分移交到了盧佛印刷公司(Rufer imprint),并繼續保持與認信教會的聯系。由于采取了審查措施和對于印刷紙定量的配額日漸嚴格,從1941年以后,公司沒有再出版神學書籍。
1940-1950
*國防軍的書籍供應商
隨著戰爭的爆發,出版社開始提供一系列武裝部隊特別版書籍。它們的印刷量高踞不下,總印刷量達到1900萬本,從而使得利潤猛增;到1943年,貝塔斯曼成為了生產統計量最大的頭號出版商。從組織上而言,這一切變為可能的第一和首要因素是自己印刷廠的效率和向波蘭和東歐等占領地的外購訂單。武裝部隊版書籍涵蓋了出版社的全部內容范圍,即德國古典文學、民族-國家主義文學,甚至還有反猶太主義傾向的書籍。與此同時,公司與納粹文化和經濟機構產生了沖突,尤其是盧佛印刷公司,后者于1943年關閉。
*訴訟和歇業
由于非法獲取紙張存貨訴訟的結果,也作為德國經濟總動員的一部分,貝塔斯曼公司于1944年關閉。違規使用國防軍的"紙張檢查"導致了針對三名管理人員的法律訴訟,其中高級管理梯隊也牽涉到柏林紙張投機商馬提亞·萊卡斯。雖然繳納了行政罰款,它最終仍導致一項指控,直到戰爭即將結束前方才取消。一個獨立歷史委員會調查了公司自1921年至1948/49年的歷史,并于2002年發表了題為《第三帝國時期的貝塔斯曼》的綜合報告。
*毀滅和新生
1945年3月,在英軍對居特斯洛的一次空襲中,貝塔斯曼公司大部分設施被摧毀。只有印刷機器幸免于難,因而出版社得以在戰爭結束之后立即重新開業,印刷英-政府委托的教材。在1947年的許可談判期間,海因里希·摩恩移交了公司的管理大權。他的兒子萊恩哈德·摩恩(1921年生)于前一年從美國戰俘營歸來。他沒有承擔政治責任,并接管了公司的帥印——成為領導出版社的第五代家族成員。
1950-1960
*讀者圈"啟動
雖然萊恩哈德·摩恩保證了公司領導的連續性,公司仍需克服貨幣改革帶來的嚴峻經濟困難。新推行的德國馬克及其真正的對等價值導致食物和便利品的消費增加——而當時書籍等文化商品卻被束之高閣。為了保持銷售數字的增長,銷售總監弗里茨·韋克斯福斯和郵購書商約翰尼斯· 瑟德遜首創了書友會的想法,這一概念的要義就是直接向顧客交付書籍,無需后者前往書店。
于是,1950年6月1日,"貝塔斯曼讀者圈"應運而生。它的客戶直銷模式是一個巨大的成功:僅僅6個月后,讀者圈已有52,000會員,12個月后,這一數字更是達到了100,000人。1954年,讀者圈迎來了第一百萬名會員,1960年,這個數字已攀升到300萬。讀者圈,也就是今天的"貝塔斯曼Der Club"(德國書友會),成為了貝塔斯曼這個現代媒體公司背后的制勝法寶。
*項目拓展
20世紀50年代標志著貝塔斯曼新時代的來臨,這是一個起步和試驗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尤其是魯道夫·溫多夫(Rudolf Wendorff)領導下的專業出版,它創立了一個獨立的百科全書團隊;它出版的第一本參考書是1953年的"Ich sag Dir alles"(《萬事通》)。真正的百科全書作品是從1953-55年的四卷本"Das Bertelsmann Lexikon"開始的。它把一個德國品牌——貝塔斯曼推上了百科全書專業知識代名詞的地位。今天,貝塔斯曼的參考書籍通過直銷(Grobe Bertelsmann Lexikothek)和書店銷售(Wissen Media Verlag)方式發售。它們的內容精粹可以從德國著名的信息門戶網站Wissen.de上獲得。
*進軍音樂業務
1956年,貝塔斯曼建立"Schallplattenring(樂友會)",開始出售唱片。為了在這一市場上達到盈利規模,貝塔斯曼于1958年創立了Ariola品牌和Sonopress刻錄工廠。Zarah Leander和Dalida 等一批明星產生的收益和聲譽鵲起的唱片品牌效益不相上下。由于旗下Peter Alexander、Heintje、Robert Stolz和Udo Jürgens等群星閃耀,Ariola終于在20世紀60年代成為德國最成功的音樂品牌。
*技術的進步
在赫伯特·穆薩普特領導下的印刷部門也同樣募得一批經驗豐富,銳意創新的人才,并把創新成功地付諸實踐。貝塔斯曼早在1956年就開始實施膠版印刷 ——今天,Mohn Media是歐洲最大的膠版印刷公司。1954年,讀者圈的會員管理開始轉向一種基于穿孔卡片的技術系統——"霍勒內斯電動制表系統"。
*企業文化的革命
由于巨大的市場成功,20世紀50年代末,貝塔斯曼從一家中小型企業發展成為一家大型企業。在這一發展歷程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萊恩哈德·摩恩的領導藝術。從一開始,他就給予員工廣泛的自由——這培養了員工的創造力和對公司的認同感。萊恩哈德和他的員工們一起,于1959年構思了一種新的組織結構,這種新的組織結構和其它事項一起,在首個公司章程——當時被稱為"基本秩序"——中得到了表達。"基本秩序"于1960年開始生效。
1960-1970
*貝塔斯曼125周年慶典和企業憲章的形成
1960年形成的“貝塔斯曼原則和企業結構”奠定了萊恩哈德作為德國企業文化先行者的地位。在公司慶祝125年誕辰的時候,它把出版社的傳統與自己未來的雄心結合在一起。原則和企業文結構的核心因素仍然是今天《貝塔斯曼企業精神》的一部分:分權經營、責任授予、伙伴型領導和公司的社會責任。
*海外市場的第一步
新的組織結構讓貝塔斯曼采取了擴張路線的姿態,它在德國達到了更高的階段,也超越了國界。1962年,Círculo de Lectores(西班牙俱樂部)在巴塞羅那成立。書友會迅速響譽西班牙文壇。今天,西班牙人將圖書俱樂部——榮譽會員包括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和王后索非亞——與歌劇和巴塞羅那相提并論,同為該加泰羅尼亞語首都的三大文化機構。1966年,貝塔斯曼購入了奧地利圖書公社Donauland的股份。 1970年,France Loisirs(法國俱樂部)成立。隨后,葡萄牙、英國、意大利、美國和荷蘭的圖書俱樂部也接踵而至。
*多樣化
在向歐洲國家擴張的同時也伴隨著產品的多樣化,這是當時許多德國公司中形成的一種慣例。1964年,公司從德意志銀行購進Ufa的股份,標志著貝塔斯曼開始涉足電影和電視行業。Bertelsmann Fernsehproduktionsgesellschaft(BFP)于1960年成立,現已與柏林的Ufa-Fernsehproduktion合并。有人爭論說,貝塔斯曼最不尋常的商業冒險是20世紀60年代中葉在首席代表Manfred Kohnlechner庇護下的農業項目,在沃爾姆斯南部的Gimbsheim建立了一座養雞場,養殖的雞迅速飆升至一百萬只。傳播到居特斯洛的著名的" 雙黃蛋"奇聞至今仍廣為流傳。直到1971/1972年以前,"Hennengold"養雞場一直是公司的一部分。
*傳媒業務的擴張
1969年,公司以25%股權參股了漢堡出版社古納雅爾,貝塔斯曼開始涉足雜志領域。古納雅爾曾經書寫了德國傳媒的歷史。到1973年,貝塔斯曼的小股份變成了多數控股權,古納雅爾也變成了重要的公司部分。
1970-1980
*專注媒體業務,私人有限公司(AG)形成
1971年,萊恩哈德·摩恩建立了貝塔斯曼集團,完成了從中等規模的家族企業到管理層領導的現代傳媒企業的轉變。執行委員會由萊恩哈德·摩恩(主席)、赫伯特·穆薩普特(Herbert Multhaupt)(技術運營)、魯道夫·溫爾多夫(Rudolf Wendorff)(出版)和曼弗雷德·費歇爾(Manfred Fischer)(公司、法律和財務)組成。監事會由喬德·巴修里斯( Gerd Bucerius)擔任主席,他曾經購買由他的Zeit印刷公司持有的古納雅爾德股票投入貝塔斯曼集團,作為股權交換的一部分。1972/73財年,執行委員會擴展,吸收了赫曼·霍夫曼(Hermann Hoffmann)(企業)和漢斯·佐普(Hans Zopp)(俱樂部業務),而曼弗雷德·費歇爾成為古納雅爾的首席執行官。分權經營的原則仍然得到了堅持,新成立的公司部分仍然作為自主的單位開展業務。持續的發展對于集團的管理需要也很有意義,1976年,公司入駐卡爾·貝塔斯曼大街的的企業中心。
*國際化
從計劃的觀點來看,20世紀70年代的貝塔斯曼回歸了核心業務的堅實基礎:書籍、雜志和音樂。為了準備應對書籍行業中面臨的挑戰,公司將德國商業出版社遷到了慕尼黑,并一直延續至今。隨后幾年內,這個傳媒公司系統化的國際化進程開始超越歐洲版圖。從西班牙開始,書友會擴展到中、南美洲。隨著阿里斯塔 (Arista)品牌的收購,音樂業務也開始登陸美國市場。書籍出版業務同樣不甘落后:1977年,貝塔斯曼收購了深受好評的矮腳雞出版社的部分業務。
*員工利潤分成
為了實現自己的公司文化,1970年,萊恩哈德·摩恩為貝塔斯曼的員工實施了利潤分成制度。"只有那些員工與公司命運息息相關的企業才能面對未來的各種挑戰;這種態度需要物質上的公正。"這便是摩恩做出這一決定的理由。同樣,為了支持管理發展的透明度和可評估性,新的工具也制定出來。例如公司于1977年實施了第一次員工調查,時至今日,每隔一定時間就會重新進行一次調查。
*貝塔斯曼基金會成立
1977年,萊恩哈德·摩恩建立了非營利組織——貝塔斯曼基金會,今天,這個基金會持有集團的大部分資本股份。作為一個積極的基金會,它將改革的觀念注入了結構僵化的組織中:政治,德國國家、政府,大學,衛生部門和公共圖書館。
1980-1990
*執行委員會的改革
1981年,正是萊恩哈德·摩恩的花甲之年,他辭去了執行委員會主席的職務,轉而接替監事會主席。他的繼承人是曼弗雷德·費歇爾,古納雅爾集團的前首席執行官,1983年余思樂(Mark Wossner)繼他之后接掌帥印,開始了公司漫長的擴張階段。在這段時間內,公司特別把目光投向了國際傳媒市場。
*出版和音樂業務的國際化
20世紀70年代始于出版業務中的收購政策擴展到了德國以外的歐洲國家和海外。貝塔斯曼收購了西班牙出版社Plaza & Janes,然后又將美國出版社矮腳雞圖書(1980年)和道布爾戴(Doubleday)(1986年)收歸旗下——這兩家公司都是以深受好評的紙面圖書出版商而聞名于世;其中道布爾戴還包括兩家書友會,"道布爾戴書友會"和"文學公會"。1986年,音樂品牌RCA也被貝塔斯曼納入囊中。這些重要的收購都是在一個月之內宣布的,從而最終奠定了貝塔斯曼在美國傳媒市場上的突破。投資之后伴隨而來的是鞏固整合:美國的出版業務此后作為矮腳雞-道布爾戴出版集團開展業務。1987年,全世界范圍內的音樂業務也被整合進總部位于紐約的貝塔斯曼音樂集團(BMG)。 紐約的貝塔斯曼大樓
*進軍商業電視……
1984年,德國的商業電視時代剛剛拉開序幕的時候,貝塔斯曼就已投身其中。古納雅爾和貝塔斯曼將他們的電子媒體業務合并成漢堡Ufa電影公司(Ufa Film- und Fernseh-GmbH)。Ufa對第一家德語私人電視頻道RTL擁有40%的股權。RTL迅速發展成為歐洲最成功廣告籌資(或"自由")電視頻道,時至今日,它仍然是這個傳媒集團最重要的中流砥柱。
企業文化的革命
1985年,貝塔斯曼慶祝了自己的150歲生日。在國際化不斷推進的同時,公司也在德國以外的公司部門中逐步奠定了重要的企業文化基礎:從奧地利書友會 Donauland開始,員工調查開始逐漸推廣到歐洲的書友會單位;貝塔斯曼"企業精神"的范圍擴展到更多的國家,貝塔斯曼管理代表委員會也擴展成為管理人員的國際代表機構。
1990-2000
*貝塔斯曼投資東德、中歐和亞洲
柏林墻倒塌后,貝塔斯曼的俱樂部、雜志業務向東德和中歐擴張,其印刷業務也進入了前東德。這也意味著進軍日報業的決心:1991年,貝塔斯曼收購了 Dresdner Druck-und Verlagshaus("Sachsische Zeitung")的大部分股份,隨后又于1992年入主柏林人報("Berliner Zeitung"、"Berliner Kurier");2000年,公司參股英格蘭皮爾遜集團,建立了新的商業日報《德國金融時報》。
同時,公司還密切關注著新興亞洲市場:1997年,經過數年的基礎工作以后,貝塔斯曼進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個書友會。
*貝塔斯曼基金會成為大股東
1993年,萊恩哈德將大多數股份資本轉移到非營利組織貝塔斯曼基金會。"公司的資產應有別于個人可以隨意處置的資產",他這樣解釋這非同尋常的一步。摩恩的讓位確保了公司的持久生存。
*貝塔斯曼進入互聯網
1995年,貝塔斯曼進入多媒體時代。它與美國在線合作,成立了在線服務公司AOLEurope。此外,貝塔斯曼還收購了當時的德國多媒體領頭羊 Pixelpark。多媒體領域的挺進配合以因特網技術服務領域的參與,一切更趨完美:1996年,貝塔斯曼與Debis攜手成立了德國第二大網絡供應商 mediaWays公司。
*歐洲的電視和廣播業務
1997年1月,貝塔斯曼將UFA電影公司(und Fernseh-GmbH)與盧森堡電視公司(簡稱CLT)合并,后者自1931年即涉足私營電視業。歐洲最大的電視公司由此誕生:CLT-UFA在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英國、瑞典和捷克共和國開展廣播和電臺業務。
2000年,CLT-Ufa和英國公司皮爾遜電視臺合并成立了RTL集團:十個歐洲國家的22個電視頻道和18個電臺——這些制作公司在全世界35個國家每年制作11,000小時的節目——RTL、《海灘救生員》("Baywatch")、《好時光,壞時光》("Good Times, Bad Times")的等品牌把RTL集團推上歐洲市場上廣告籌資(自由)電視和電視制作的領頭羊寶座。它是貝塔斯曼旗下第一個完全上市的業務部門:RTL集團已經在數個歐洲股票交易所上市。
*美國成為貝塔斯曼最重要的市場
1998年7月,貝塔斯曼接管了聲名顯赫的美國蘭登書屋出版社,它的作家陣容享譽世界,包括John Updike,Toni Morrison,John Le Carre,和Michael Crichton。貝塔斯曼將其與矮腳雞——道布爾戴-戴爾公司合并,成立了新的出版集團——蘭登書屋公司——這是公司歷史上耗資最大的單筆投資,同時也是在信息時代來臨時對書籍出版業的莊嚴承諾。此外,地區重心也隨之轉移:美國也成為時下貝塔斯曼最重要的市場。
*貝塔斯曼管理公司( Bertelsmann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繼貝塔斯曼集團資本的主要部分于1993年轉移到Bertelsmann Stiftung后,1999年1月,萊恩哈德·摩恩又將他的投票權轉移到Bertelsmann Verwaltungsgesellschaft(BVG)以保持公司的連續性和對外界影響的獨立性。今天,BVG控制著貝塔斯曼集團75.0%的投票權。它的股東有監事會主席、貝塔斯曼集團監事會的另一個成員、執行委員會的主席、貝塔斯曼持股的一家公司的管理層成員、一名員工代表和三名摩恩家族的成員。
1998年11月,托馬斯·米德霍夫出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在他的領導下,貝塔斯曼開始擴張互聯網項目。1999年,公司創建了貝塔斯曼在線(BOL),一家銷售書籍和音樂的國際媒體商店。貝塔斯曼還收購了世界上頂級的科學機構——斯普林格專業出版社,它的作家陣容中包括120位以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公司很快意識到了新媒體市場上的波動,于是撤出了互聯網接入市場,重新把戰略焦點放在媒體內容、終端客戶業務和媒體服務上。這些措施的獲益非常明顯:僅 2000年AOL Europe的股權出售就為貝塔斯曼帶來了67.5億美元以上的收益。同年,貝塔斯曼把網絡服務提供商Mediaways出售給西班牙電話公司 Telefonica。
2000-2006
*貝塔斯曼的未來(業務):RTL集團
2001年,貝塔斯曼邁出了至關重要的兩步,鞏固了前景看好的電視業務:該傳媒公司首先接管了RTL的大部分股權。在一次股權交換中,比利時投資公司 Groupe Bruxelles Lambert(GBL)接受了貝塔斯曼25.1%的資本股權和25.0%的投票權;作為回報,貝塔斯曼集團接受了GBL對RTL集團30%的控股權。這項交易帶來了一個新的可能性:GBL可能要求貝塔斯曼首次公開招股(IPO),同時在此過程中在資本市場上出售股權。此后,2002年1月,貝塔斯曼從皮爾遜手中接管了該電視廣播集團另外22%的股權,RTL集團由此成為貝塔斯曼最大的公司部門,貝塔斯曼在RTL集團的股權也上升到大約90%。
*高層變動,關注核心業務
2002年8月,岡特·蒂倫出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他加強了公司內部分權經營和企業家精神的原則——這是貝塔斯曼的成功背后的一個秘訣。經過初步的鞏固階段以后,又采取了幾項重要的企業措施:2003年5月,貝塔斯曼出售了專業出版集團斯普林格。蘭登書屋收購了慕尼黑的Heyne出版社,后者旗下擁有 Robert Harris、John Grisham、Stephen King和Nicholas Sparks等暢銷書作家。直銷業務成為了新的戰略焦點:2002年底,貝塔斯曼直接集團剝離了BOL等純娛樂的電子商務公司,將目光重新聚焦于在19個國家擁有3000萬會員的媒體俱樂部上。目前,俱樂部業務也進入了烏克蘭:2004年8月,直接集團在那里接管了當地著名的圖書俱樂部。貝塔斯曼的資產組合趨于穩定,開始了依照"發展與創新"(GAIN)計劃的發展新階段。
*柏林大樓開張
2003年11月,位于德國首都的"Bertelsmann Under den Linden 1"歡慶開張盛典。它為開展關于當前事件、未來的問題和社會與經濟發展前景的對話提供了一個平臺。
音樂業務的承諾
2002年,貝塔斯曼接管世界上最大的獨立音樂公司Zomba,加強了BMG在全球市場上的地位。這一舉措為它的藝術家陣容中添加了Justin Timberlake和布蘭妮等超級巨星。BMG也攀升為世界上第三大音樂發行公司。2004年7月,歐盟和美國的反托拉斯當局批準Sony Music和BMG旗下的唱片業務合并,成立Sony BMG音樂娛樂合資公司,總部位于紐約。這兩家合作伙伴各擁有新公司50%的股份。這家合資公司的成立更凸顯了貝塔斯曼對于音樂業務的承諾。
*新發展
2005年,貝塔斯曼通過戰略性并購加強了其核心事業。古納雅爾購買了雜志出版商 Moter Presse Stuttgart 的大部分股份,擴大了它的國際影響。古納雅爾印刷公司僅在2005年一年里就成功啟動了16種新雜志的發行。RTL集團強化了它的國際合 作。在俄羅斯購買了Ren-TV的股份,并在英國獲得5頻道的其余股權。直接集團的法國俱樂部購買了法國最大的獨立圖書連鎖店Privat。直接集團還購買了北美最大的DVD零售商Columbia House. 這一投資為集團增加了800萬新顧客。歐唯特與古納雅爾成功創辦了一家與Axel Springer集團合資的印刷公司Prinovis。歐唯特利用其在數據管理領域的專長,與AZ Direct, BFS Finance, Infoscore 合資,創建了歐洲首屈一指的數據信息管理服務供應商。
*購回股權
2006年7月,貝塔斯曼集團出價45億歐元買回了曾由Groupe Bruxelles Lambert (GBL) 掌控的25.1%股權。從此,貝塔斯曼集團有了新的股份結構:貝塔斯曼基金會擁有76.9%的股份,其他23.1%由摩恩家族掌握。Bertelsmann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BVG) 擁有全部表決權。股份的購回意味著貝塔斯曼集團自1973年以來第一次沒有外界股東。
*中國總代表處在北京成立
繼紐約、布魯塞爾、柏林之后,貝塔斯曼的第四家海外總代表處于2006年12月在北京正式成立。貝塔斯曼中國總代表處位于北京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凱德大廈,如柏林及布魯塞爾辦公室一樣,北京辦公室將致力于加強公司與政府部門關系,為貝塔斯曼在中國的業務起到整體協調和提供咨詢的作用,并且將努力推進中德文化交流。CEO岡特蒂倫主持了開幕典禮,在歡迎到場的政府及媒體貴賓的歡迎詞中指出:“新辦公室是貝塔斯曼在中國的形象代言。”CEO把辦公室的成立視為在中國市場中發展的重要一步:“對貝塔斯曼來說,中國是通往亞洲的門戶。與此同時,貝塔斯曼也能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 橋梁。”
貝塔斯曼攻零售連鎖店 沖擊零售書商
據悉,以網絡銷售起家的貝塔斯曼集團,有意在中國市場上退出網上圖書銷售業務,全力拓展網下零售的“會員連鎖店”業務。此舉將意味著國內包括新華書店在內的圖書零售商受到巨大沖擊。
貝塔斯曼在中國市場是從郵寄書目發展會員逐步做起來的,通過郵政和網絡售書占業務的大半。但是,從貝塔斯曼公司在海外的發展策略看,它其實并不拘泥于某種固定的經營形式。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美國,貝塔斯曼的銷售形式以網絡銷售為主,在歐洲,如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其銷售形式則是以零售門店為主。
從去年5月1日起,宣布允許外資在內地市場上從事圖書、報紙和雜志的零售業務。根據加入WTO承諾,加入3年內取消所有制限制。目前加入WTO已有1年半左右,如果貝塔斯曼有全力發展網下零售的打算,可以說在情理之中,貝塔斯曼也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向我國新聞出版署提交了國內書報刊分銷經營權的申請。
貝塔斯曼集團相關人士承認,貝塔斯曼在中國市場上將不會拘泥于一種固定經營形式,而是會以郵寄、網上售書和連鎖店三管齊下,給中國的圖書零售業做一些有益的補充。目前,貝塔斯曼正在對這三個方面進行整合工作。
聯系方式:
更新中
品牌專區:http://pp.ppsj.com.cn/Bertelsmann/
官方網站:http://www.bertelsmann.com.cn
相關類別:
旗下品牌:
|
發源地:德國
關注度:1880
更 新:2015-10-7
- 與貝塔斯曼相關產品十大品牌:
- 商業服務品牌排行榜
- 文化品牌排行榜
- 服務品牌排行榜
- 催化劑助劑品牌排行榜
- 醫藥化學品品牌排行榜
- 與貝塔斯曼相關產品品牌大全:
馬可波羅品牌排行(www.whgbyy.com/pinpai/)為您提供最全面的貝塔斯曼介紹,貝塔斯曼官網,貝塔斯曼網址,貝塔斯曼相關產品及企業等相關信息。